做個不嘮叨的父母 | 愛家專欄
看似殘酷又帶著執行力的教養
說到嘮叨,我成長的家裡有一對世界上最不嘮叨的爸爸、媽媽,不論是學校的聯絡簿、隔天要帶的東西、水壺、便當...到結交的朋友、回家的時間,我媽媽從來不在我耳邊叨叨絮絮的重提我該注意的事,相反的,我媽媽都只說一次(頂多兩次),然後,就會照著她所說的執行。例如,當我太晚把聯絡簿拿出來,這樣的結果通常是沒有人會幫我簽名,因為我媽媽已經說過最晚拿聯絡簿給她簽的時間;或者,當我太晚告訴我媽媽我需要帶什麼用具、樂器,甚至便當去學校,我媽媽就會讓我空空的去,既不會幫我送到學校,也不會給我錢去買便當,而是讓我自己去想辦法。小時候的我常常會覺得當別人真好,因為別的同學只要東西忘記帶,她的爸媽總會幫忙送便當、送功課、送東西、送用具...,但我卻得學習自己處理好自己的用具、預備好自己早該準備的東西。不過,當我長大獨立了,我發現這看似殘酷、不嘮叨又帶著執行力的教養,讓我很早就學習到為自己負責任這件事,在我還是社會新鮮人的時候,我就因為有提早預備的習慣,而常常被老闆稱讚與賞識。
脫離「忘記東西就找爸媽」
為什麼父母總會忍不住嘮嘮叨叨呢?因為希望孩子能學會負責任,希望孩子從每件事都需要幫忙的階段,成長到每件事都自己預備好、設想好,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也需要練習,而且是雙向的練習。對孩子來說,經一事、長一智,就像對我來說,因為有過沒帶美術用品去學校的經驗,我整堂美術課都只能等待同學用完再借給我的窘境,所以我往後就記得我要提早準備;相反的,如果我父母總會送東西到學校給我,我所學到的經驗就是「忘記東西就找爸媽」,提早準備這個習慣就永遠都不會是我的習慣。
除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學習負責,父母也要學習不要插手剝奪孩子練習的機會,而是讓孩子去經歷這當中所帶來的好處與壞處,
一般來說,當孩子有過好的結果,下次一定會想盡辦法讓自己再次有好的結果,同時間,這樣的動機無形中就促使孩子學習自我預備、自我提醒的個性。
或許爸媽會想問,那在過程中或事發之前,不能做一點提醒的動作嗎?我自己也常常會忍不住就想"好意提醒"孩子,要帶這個、要帶那個...,但有一天,我的孩子就直接回我「我都知道了,不用再提醒我了。」我才驚覺,原來我的擔心跟好意,逐漸變成無謂的叨念,不僅自己很緊張,也讓小孩常處在聽覺爆炸的環境。就像我以前有過的另一個經驗,我的父母在我成長階段一直都很不囉嗦,但只有一件事情常常讓我爸爸很受不了,他受不了到一種程度,只要事情發生他就會說個不停、事情發生之前他也說個不停,那就是忘記帶雨傘回家。我生長在台北,去過台北的人都知道,台北很會下雨,所以帶雨具出門是"必要"的事,而我偏偏每次都會把雨傘忘在公司、忘在公車、忘在外面,就是不會記得把它帶回家。每一次下雨要出門的時候,我爸總會補一句「記得把雨傘帶回家」,然後,當天下班,我就一定是把雨傘忘記帶回家,這件事情一直很困擾我爸,所以他早也念、晚也念,忘記帶念一次、要出門念一次,但是我卻始終沒有記得帶回家,因為當時的我只有覺得"他的叨唸"很困擾我,至於雨傘,忘記就忘記吧!而這件事情一直到什麼時候才好轉呢?一直到我姐姐(代替我爸發言)跟我說,「妹妹,從今以後,你的雨傘要自己買,家裡的雨傘只有爸媽可以用。」當我自己花好幾次雨傘錢後,我到現在都會很認真、頂真(台語)的把家裡的每一支雨傘帶回家。
關鍵的時候說關鍵的句子
箴言第27章中說「大雨之日連連滴漏,和爭吵的婦人一樣。』在當代譯本修訂版翻成『喋喋不休的婦人,就像雨天房屋漏個不停。」其實不需要到爭吵的程度,才會讓聽到的人心煩氣躁,只要平日的嘮嘮叨叨,就會帶出這樣負面、反感的果效,但是,為人父母心,就是很想提醒孩子、為他們好、為他們著想...,怎麼辦呢?雅各書第3章就說到舌頭的重要性,「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,他就是完全人,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。」舌頭就像船的舵,能掌管船的方向;我們的舌頭也能掌管一個人的生命,是說造就人的好話、或是說讓人心煩氣躁句子,全看我們怎麼有智慧的使用、或不使用我們的話語。學會勒住自己的舌頭,在關鍵的時候說出關鍵的句子(不要一直重複,要簡潔有力),並且說到做到、言行一致,讓孩子沒有漏洞可以鑽、也沒有機會為自己脫身,而是該讓孩子負起責任的時候,就讓他負起責任,不插手、不代替孩子學習負責任的機會,舌頭就留給說明規則與稱讚的時候使用,讓我們身為父母,在管教孩子上更輕省、更優雅。
▌周維音師母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