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泉源之聲BN.jpg

淺談青少年成癮|牧者心語

投身青少年牧養多年,大概每五年就是一個世代,也看見這世代的孩子「不斷轉型」──有不同的慣用語、喜愛的網路平台,潛藏在行為表象背後,有很多「不改變的特質」──真實、厭惡虛假、不喜歡被念……等等。牧養這世代的青少年是一大功課,走進他們的世界,將神的話用「他們聽得懂的語言」說出來,使他們從年輕的時候就能被塑造,是我們的責任。


這幾年,有愈來愈多的家長苦於孩子「手機成癮」的問題,手機成癮,已經成為這時代普遍的用語,手機可以包含很多面向:遊戲、色情、賭博……世界的一切罪惡,透過網路、手機都可以沾上邊。而其中,自我形象低落的孩子,愈容易在網路的世界成癮,逃避現實生活的挫敗。

 

曾經閱讀過一本書《上癮的真相》,作者王倩倩,在美國獲取神學學位,她自己的兒子就因染上毒癮,陪伴孩子走過一段漫長的過程,將她的歷程結合基督信仰與專業,寫成這本書,期盼父母、青少年輔導能從中獲得幫助。

 

此書中提到,為何青少年上癮問題遠比成年人嚴重?所受的傷害也越大?其最大原因就是人類腦部發展速度最快是在嬰兒時期,但是腦部整合與強化時期卻是在十三~二十五歲的青少年。這也就是毒品與酒精的殘害在青少年時期會特別嚴重的原因,一旦上癮,腦部的某一部分功能就會失喪,有可能影響其一生的發展。


絕大多數的「成癮」都發生在青少年時期,特別是「物質類的癮」如:嗑藥、酗酒,不僅有害心靈的健康,還會殘害青少年的身體以及腦部發展。而「行為類的癮」如:色情、外遇、賭博,發生在成人時期比較多,發生在青少年時期的「行為類上癮」大都是「網路遊戲」與「色情網站」。成年人發生外遇、賭博、性侵、迷戀色情又與青少年時期的遭遇有關。


為何青少年時期的成癮影響如此巨大?主要與青少年時期的「腦部發展」及「情緒滿足感」有關。負責情緒和判斷的前額葉皮質(Prefrontal Cortex)在二十五歲前尚未發展成熟,以致青少年行為有以下的特徵:


‧很難控制情緒的表達,很難壓抑心中的憤怒或快樂。

‧比較喜歡消耗體力的活動,熱愛運動的青少年比例比成年人高出很多

‧偏愛高興奮和低努力活動,如:視頻遊戲、性行為、藥物、搖滾樂。

‧缺乏規劃和判斷的能力,很少思考負面後果。

‧容易嘗試風險較高、衝動的行為,包括嘗試毒品和酒精。


如果我們對一件事,已經無法自我控制,我們會說這是「上癮」,智慧型手機的時代,加深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。許多孩子深陷其中,自己也知道不對,但他們無法幫助自己,了解青少年本身的困境,父母、輔導可以怎樣協助我們的孩子脫離困境。人天生都有罪性,有些事情,並不會隨著時間而自然變好,我們需要被引導,並且與罪惡對抗,奪回我們的下一代。


一、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


如果父母親與孩子之間有太大的張力,我們便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,青少年評估是非對錯,並不是憑理性,而是憑感覺,所以他們即使在理性上知道這是錯誤的,但他們願意為了朋友「情義相挺」;相對的,即使我們所說的話100%正確,他們也不見得願意聽。


父母親要活出生命的榜樣,以及信仰的見證,父母若贏得孩子的尊重,當他們遇見難處,就會有對話的空間。有些孩子的原生家庭是破碎的,輔導、牧者,能作為他們的屬靈父母,引導、陪伴他們面對這些問題。青少年對於「身教」比「言教」更敏感,有榜樣的長者,可以贏得孩子的信任。


二、可以有自由,但也要有界線


當孩子漸漸長大,我們需要改變管教的方式,漸漸學習放手,但放手並非「放任」,正因為孩子大腦發展的侷限性,我們需要給予「有限制的自由」,例如:幾點之前回到家?可以玩線上遊戲,但不能將門關上;可以玩,但要在幾點結束……等等。


現今世代,我們不可能脫離網路手機,與其全面禁止,不如有限制地使用。當父母親給出界線,大部分的孩子會反彈,但這卻是必經的過程,給予限制是對孩子的保護;我們即使長大成人,上帝也不會容許我們為所欲為,我們要活在上帝的限制裡面,被神管理和修剪,下一代是我們的責任,我們應當在他們無能為力的時候幫助他們。有些青少年意識到手機影響自己念書的專注,會主動要求父母親在某些時段保管他的手機。這就是良好的互助模式。


三、孩子、父母都需要健康的群體生活


通常我們在痛苦掙扎中,「同病相憐」的人,容易互相傾訴,因為這樣的談話不會傷及彼此的自尊。孩子很容易群聚在一起,當這個群體是安全的,並且可以彼此扶持,父母親的擔憂會減少許多;不只是孩子需要群體,父母也是。教會就是這樣的地方!健康的關係網絡,幫助我們的孩子遠離惡事,通常,孩子轉變之前,會有「群體的轉移」,跟隨怎樣的群體,就會做怎樣的事。


四、安排固定的精心時刻


和孩子有固定的精心時刻,是很重要的,選擇合適的地點,不會被打擾的時間空間,不要同時做其他的事:看電視、用手機……等,讓這個時間可以更有品質:偶爾可以在戶外,父親可以選擇和兒子打球,在休息的空檔輕鬆談話;母親可以和女兒有下午茶的時間,或是一起做妳們喜歡的事,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,卻可能幫助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大躍進。



▌李慧貞牧師






148 次查看

Commentaires


​最新文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