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泉源之聲BN.jpg

孩子,你怎麼了?|牧者心語

最近在牧養學生的現場,聽到許多孩子拒學、網路成癮、電玩成癮,憂鬱症、自殘等狀況越來越多,程度也越來越嚴重,比起過去20年高出許多,以社會科學數據來看,近幾年重度憂鬱的青少年比過去暴增近180倍,而女孩比男孩更加嚴重,令我不禁納悶,孩子啊,你們究竟怎麼了?


在過去「教導父母如何教養」的課程中,內容沒有涉及網路、手機成癮的部分,智慧型手機在2010年代初期問世,加上五花八門的社交網站、線上遊戲、影片(包括恐怖片、色情片…)爆炸性上架,將孩子的眼球牢牢地吸在螢幕上,並透過靈魂之窗,大量湧入孩子的腦袋裡!

最近一本書的問世《失控的焦慮世代:手機餵養的世代,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》-作者Jonathan Haidt(海德特)喚醒全球關注:為什麼青少年使用智慧型手機、社群媒體、…,成為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?

書中提出四種根本性的危害:


1.社交障礙

與朋友面對面相處時間銳減,缺乏即時互動及長久穩固而深入的友誼,網路言論更多的比較、攻訐與假消息,群體間的關係更淡薄。


2.睡眠剝奪

手機體積小,可以躲在棉被裡使用,而睡眠不足的影響十分廣泛,舉凡憂鬱、焦慮、易怒、認知力下降、學習變差、意外事故增加,因事故致死的人數增加等。


3.注意力碎片化

當手機就在身邊,分心的機會也最高,青少年每天會收到數百則通知,代表他們很少有連續5-10分鐘的時間,可專心思考不被打斷, 同樣也會造成執行力的衰弱!


4.上癮

馳騁虛擬世界與現實脫節,當戒斷手機,會出現焦慮、煩躁、易怒、失眠、空虛、情緒低落等症狀,上癮對人際關係、家庭關係都造成嚴重危害。



 書上亦指出,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?


1.女孩更容易受到網路上每一張美得不像話的照片影響,更想達到社會所期許的,那不可能達到的高標準。


2.女孩的攻擊行為,通常以試圖傷害其他女孩的名聲、人際關係為主,社群媒體為女孩提供無數絕佳方式


3.女孩間更喜歡分享情緒,負面黑暗的言論,或帶有憂鬱、焦慮的情緒字眼,更容易藉著網路無遠弗屆地感染其他人也出現類似情緒。


4.社交平台讓意圖不軌的人更容易接近或跟蹤年輕女孩,對她們做出不當行為,或被引誘拍下不雅裸照。


虛擬世界,讓男孩怎麼了呢?


許多男孩從現實世界抽離,將大量時間、精力投入虛擬世界,無限暢飲的「電玩」和「色情網站」,鈎癮許多男孩在裏頭盡情玩耍、探索、與冒險,卻無須付上在現實世界可能被拒絕,遭遇挫折的代價,錯過發展到成年所需的技能、成熟與擔當,成為「無法起飛」的「尼特族」-指「沒有上學、沒有就業、沒有參加培訓的年輕人」,一些日本男性更極端,一輩子足不出戶窩在自己臥室,被稱為「繭居族」,生活孤獨並對人生感到毫無意義。

 


讓人陷入焦慮和成癮的幕後-史班斯訴訟案


2022 年一場著名訴訟案-史班斯訴訟案,原告為 Alexis Spence 和她的父母 Kathleen 與 Jeffrey Spence,提告大家所熟知的-FB和 IG 的母公司:Meta。指出旗下的IG ,存在一些刻意設計的陷阱,導致 Alexis Spence/青少年上癮並遭身心重創。


指出:IG 利用複雜的演算法,無底限地推播短片和影片,當Alexis打了一個「減重」的關鍵字,除了一連串減重影片,到最後甚至被「故意」散播極端減重、厭食症等有害的資訊,造成Alexis自我形象低落,極度厭食等症狀。另外「追蹤、按讚、標籤、通知、限時動態」等產品功能,「強化」青少年在意別人的眼光,「故意」讓青少年用戶上癮,「吸引」他們的注意力,讓他們「停留」在平台上的時間越長越好,即使 Meta 知道這些設計會對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傷害,但為了謀取天文利潤,他們選擇忽視這些問題。


此外,未能有效防止未成年人遭到性剝削,年齡驗證機制也不完善,導致許多兒童過早接觸社群媒體並深陷其中,甚至將青少年資訊媒合給想利用他們來犯罪的成年人。(英文訴訟案詳細內容可至網站查詢)


提出有力證據-FB吹哨者 Frances Haugen


FB前「公民誠信部」的產品經理Frances Haugen,2019 年進入FB工作後,發現公司既不誠、也不信,她從 2021 年的夏天開始,陸續向美國國會以及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)披露了數以萬計的FB內部文件,揭露FB許多不為人知的惡行,並在美國國會以及歐洲議會的聽證會作證,指控FB的產品正在傷害兒童、煽動分裂、削弱民主。她說公司的領導層都知道如何讓 FB 和 IG 更安全,但他們把天文數字的利潤放在用戶的安全之前,所以沒有做出必要的改變。她在內部員工討論區做了既廣泛又深入的搜尋,把之前因為失望而離開的誠信部的同事所做的各種簡報、研究、提案全部翻拍下來,提出FB五大罪狀:


1.把青少年當作成長引擎的人脈

2.開發各種會讓青少年上癮的功能

3.明知道產品對孩子有害,卻不做改變

4.領導層公然說謊、隱瞞事證

5.對未成年用戶疏於保護



這些網站正故意使青少年上癮,包括FB、 IG等知名網站,他們搶奪了孩子的注意力,極盡所能將孩子留在網站上,企圖讓他們上癮,以賺取最大的利益!演算法知道你喜歡看什麼,男孩們如果喜歡看運動,演算法可以一直推播和運動相關影片及周邊商品,男孩可能為了買高額的、有球星代言的球鞋、球衣,付上昂貴的代價; 女孩們如果喜歡變漂亮,演算法可以一直推播美妝飾品,演藝流行相關的影片和周邊商品,讓女孩們以為要這樣才受人歡迎,可能為此付上高額的代價。


因應之道


澳洲最近立法, 16歲以下禁止註冊社交網站;我向家中三位正值青少年期的孩子(分別12、14、16歲),告訴他們滑短片對於閱讀與思考的危害、手機使用的合理性、目的性、學習性,用電視看娛樂性節目、每天固定時間看訊息、關閉手機通知、睡覺時禁止將手機帶進房間…等。


而教會去年八月所舉辦的精兵營,高牧師帶領團隊所採用的方法,不偏不倚,正是焦慮世代的解法,以實際身體的感觸,親近大自然、付出體力爬山、與身旁同伴深度交談,不使用手機,以素描寫生,用眼、用心進行細微觀察,用文字流露情感,每個人都覺得變快樂了,牧師因著屬靈的洞見,與屬神的智慧,以真理牧養群羊,教會是世代的出路,是每個人生命的出路, 屬神的兒女要起來爭戰,奪回這世代!


▌黃俐瑀




392 次查看

Comments


​最新文章

bottom of page